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2023-01-19 22:59: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在全球范围内,企业财务舞弊案件频频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内部控制评价则是对内部控制本身的控制,是保证内部控制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健全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来支撑。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创新,必将促使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二者属于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现象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设,对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保证企业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当前许多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和严重,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内部控制问题是当代企业改革的重点之一,也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突破点。会计内部控制是一种最优化、最简捷、最理性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也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会计内部控制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会计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完善的基本起点,是现代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论文分为以下五部分:

一、内部控制概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方面,内部财务控制理论在西方国家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对财务控制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企业活动财务控制阶段:以控制人为主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财务控制阶段;以内部综合控制为重要内容的财务控制阶段。纵观西方企业财务控制的演化,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财务控制的内容日益复杂,由控制现在变为控制现在与未来相结合;第二,对企业活动由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控制,由单一控制转变为多层次、多方位控制系统。两权合一时,所有者直接控制企业的财务活动,而两权分离时,所有者的控制变为了间接控制;第三。内部控制转变为内外控制相结合,且内部控制内容更全面;第四,由动态财务控制转为动态与静态控制相结合,动态控制更完善。在两权分离时,除了过程控制外,还增加了委派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审计等静态控制。

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起步比较晚,但这几年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也有一些比较显著的进展。 财政部在2001年~2006年先后颁布了《内部控制规范》的#8220;基本规范#8221;、#8220;货币资金#8221;、#8220;采购与付款#8221;、#8220;销售与收款#8221;、#8220;成本费用#8221;、#8220;工程项目#8221;、#8220;固定资产#8221;、#8220;存货#8221;、#8220;筹资#8221;、#8220;对外投资#8221;、#8220;担保#8221;等一系列用于指导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性文件。2006年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在中央企业范围内贯彻实施,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同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一个指导框架,并要求其在年报中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设情况与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和披露。2006年7月,由财政部牵头发起的,国资委、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共同参与的#8220;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简称CICSC)'正式成立,研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建设、推进等问题。该委员会的成立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保障。2008年5月,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于2009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该规范,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在原先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基础上的延伸和完善,一方面明确指出了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体现了内部控制对企业全面和全过程控制的理念,弥补了以前对企业的全局性掌控和整体战略关注较少的不足,充分考虑到了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影响;另一方面直接借鉴国际上COSO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中提到的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与我国内部控制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可以说是#8220;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8221;。很多人将这份文件比作《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中文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指引》包括18 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这些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法律保障,规范了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手段、方法和原则。因为吸取了国外因为吸取了国外理论经验,同时结合了我国的实际国情,成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方向和实际应用的准绳。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阐述对内部控制理论及意义,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措施。规范分析法,包括综合分析、归纳总结、逻辑演绎等,通过对收集到资料的整理、加工,采用归纳推理等方法。文献研究法,即根据研究课题,通过调查文献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本论文主要通过参考文献资料的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资料主要是从图书馆的书籍,期刊和在海南大学图书馆的网络上搜索有关内部控制的资料以及大学所学教材等方面参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吴寿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1):34-38

[2] 缪艳娟.企业内控规范实施机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2010,(11):23-25

[3] 杨志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财务与会计, 2010,(10):12-1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