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企业经营步履维艰,经济利润空间持续压缩,为了保证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做好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内部治理措施与手段,防止差错与舞弊,提升财务管理绩效,还原给利益相关者一个真实可靠的公司状况,内部控制研究是为日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目标管理提供科学考量的依据。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是保障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面化、系统化的基础。而自2016年1月1日起,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内控规范》可见,政府已将内部控制作为全社会经济生活的焦点问题,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已成为社会趋势,为了日后上市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内部控制的不断修正与拓宽是必经之路。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研究内部控制在报告披露上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1)分析关于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历史演进进程及影响要素和结构关系。
(2)通过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调研,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价值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研究。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产业革命后,是企业规模化和资本大众化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产生于20世纪初,随着股份制公司规模日益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而产生的。
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基本规范、具体规范和应用指南。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分别对内部控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意见与看法。阮磊(2016)的研究重点放在内部控制与营运资本的负相关关系。赵渊贤(2014)的研究重点放在制度性因素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研究,同时阐述了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整合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虽然我国内部控制在理论与实践中层次等级处于中下位置,但创新性、规范性、及时性正紧跟国际标准。
而相比于我国,发达国家内部控制要素略有不同,基于美国COSO报告,美国的内部控制五要素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日本更倾向于事后控制,英国注重风险控制,法国倾向于整体性把握。各国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差异,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Mary Jane Lenard出刊了《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evidence of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论证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缺陷。Francis认为企业增加信息披露能减少代理成本。可见国外上市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披露起步较早,范围较广,程度较深。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22.11.20-2022.1.18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出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22.01.20-02.28进一步收集参考文献
第三阶段:2022.03.01-04.25围绕选题实习并完成论文初稿
5. 参考文献
[1]肖光红.《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4-06
[2]赵渊贤;吴伟荣.企业外部规制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4[4]:126-137
[3] 干胜道 ,胡明霞.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与过度投资--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5]:40-47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