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中国有近8亿人从事着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WTO后,我国国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加之近年来,国家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将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8220;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8221;。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战略性调整是自上而下的共识。
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否为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份额,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问题,也是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之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对立因素和互相联系的综合反映,现有的文献和资料得出的结论各有不同,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关注视角不同,选取的测度指标,测度方法,研究切入点都不同。然而,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测评方式,都必须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内涵结合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出发来研究。
此文将选取江苏省从2000到2015年间农业产业的部分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分析,从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比、粮经比、农村就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所占比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比值、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出口依存度这10个指标对每一年江苏省的农业产业进行量化,经因子分析法处理,做较为科学的分析,其测评结果更为直观的表现历年来江苏省农业产业调整的效果好坏,更能看出哪些调整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哪些调整欠缺科学性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当前和今后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应用和战略性决策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持,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重点,面向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生产升级为重点,面对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本文试图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文章主题--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研究进行分析。分别是(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和内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的快慢是结构调整效果好坏的基本体现。(二)农、林、牧、渔四部门及各部门内部比例,合理的比例分配,对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增产增收起到重要作用。(三)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数量和结构对农业结构的调整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四)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和价格对农业结构的调整起到积极的导向和拉动用。
基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涵及现状的理解,对相关指标的借鉴,为了使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指标体系的设立应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和内涵为依据,遵循全面性、精简性、可行性三个原则。从上述四个方面来对研究课题设计测评指标,目前拟写的指标有:
(一)1、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2、农村居民家庭收入。
(二)1、畜牧业与种植业产值比。2、粮经比(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与经济作物的面积比,经济作物以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果的总和代替,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甘薯、马铃薯、大豆总和代替)3、复数指数(反映土地的利用效率)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努特森在《农业与食物政策》一书中认为,#8220;农业结构涉及的是农场数量和规模、资源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以及农事活动方面管理的、技术的和资本的组织。#8221;美国经济学者迪#8226; 盖尔#8226; 约翰逊在《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台湾的经验及涵义》中指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该文主要从农村从业结构角度来观察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日本著名农经专家田岛骏雄在20世纪 90年代对中国各地展开农村调查,对中国农业及农产品市场结构与变动进行总体把握,并对具体的地域性农业、农村经济构造进行了分析;还对地区性农业以及从事农业商品生产的专业农户的现状加以分析,探讨包括专业农户在内的就业、经营结构。日本经济学家石黑重明、川口谛在《日本农业结构与发展方向》一书中,对日本农业就业,农户的投资、金融、地租和土地利用,农民兼业,生产组织等问题作了详细分析。日本食物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出版了许多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报告,如T Ogura的《日本的农业结构》、Isoshi Kajii等的《日本农业结构的变化》都用大量的数据来描述日本农业结构及其变化。
国内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 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发展路径及现状。( 二) 农业结构变迁的根源或驱动力的研究。(三)农业结构的优化研究。金兴、高瑛选取江苏省13个地市2003-2012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数据,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江苏省各地市农业结构总体变化及对各地级市农业产业结构。研究可以看出13个地市中哪些地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某个方面领先或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结果显示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1、农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单一化。2、龙头企业较少,农业产业链有待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不发达。3、高素质人力资源匮乏、技术投入不足等问题。杨立勋、刘媛媛对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及评价中,对1978-2008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进行测度,设置了11个指标。得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致历经增量调整、非农产业发展、结构优化、追求效益、可持续发展五个阶段。本文的指标选取很大程度上参考了两位研究者的文献。
本文不同于以往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效果测度,通过数据来量化效果,更为直观的看出农业在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做出了哪些调整,这些调整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科学测度出调整对农业的作用力。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22.11.27 完成选题工作
2、2022.11.27 - 2022.1.15完成开题工作
5. 参考文献
[1] 金兴, 高瑛.江苏省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2014,(7):152-156.
[2] 陈淑嫱.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A]. 台湾农业探索,2011,(4):5-8.
[3]李轶冰.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比较及启示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1-7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