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中国目前东西部互助,产业转移,以及涉及到部分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实例探讨解决这些多发问题的启示。
中国自改革开放伊始,整体发展趋势即为东部先发展,沿海先发展,沿江先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地域差距过大,东部强于西部,沿海强于内陆,沿江强于一般地区的现象。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开发西部经济,其中东部一些部门、产业向西部的转移、合作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旨在探索中国目前东西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通过对比地区之间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分析出影响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主要因素。方法从产业承接地角度出发,以中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地区陈烨转移承接能力的总和得分,进行排名和对比分析。结合各地区实际,分析影响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进程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从宏观与微观等不同的领域对产业转移机制进行了分析,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产业转移理论。
(1)早期的要素禀赋理论: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在诸多假设成立之下,各个区域的生产要素不同,各个区域会集中发展自身的密集生产要素,因此产业转移是不成立的,要素禀赋理论无疑局限太多,只是单纯的从生产要素角度考虑,因此在实践中局限太大(2)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
产品生命理论周期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8年11月-12月:研究大量资料,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并提交老师修改
19年2月-3月:撰写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审核
19年4月:毕业论文基本定稿,开始中期检查,提交毕业论文
5. 参考文献
[1] 冯南平,杨善林.产业转移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动态. 2012(08) [2] 陈斐,张新芝.中西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2(02) [3] 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06) [4] 鱼震海.对推动国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6) [5] 贺清云,蒋菁,何海兵.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 经济地理. 2010(06) [6] 陶良虎.国内外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产业承接问题研究[J]. 理论月刊. 2010(01) [7] 刘力. 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兼论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J].国际经贸探索. 2009(12) [8] 马涛,李东,杨建华,翟相如. 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 2009(09) [9] 刘洋,罗建敏,王健康.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 经济地理. 2009(05) [10] 许经勇.国际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的正负效应[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