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违约预测——基于LengdingClub数据和Logistic回归模型开题报告

 2023-02-03 10:52:4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 2007 年,我国第一家 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在上海成立,随后,我国 P2P 平台相继涌现,交易额日益增长。

据网贷之家统计,截止 2017 年 11 月 6 日,我国 P2P网络借贷平台已经有 5949 家,截止 2017 年 10 月底,P2P 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了 57812.89 亿元,比去年同期历史累计成交量(29650.33 亿元)上升了 94.98%。

目前,我国 P2P 平台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信息中介、信用中介和信用担保三种模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在分析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对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评价系统,对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通过对国内P2P借贷平台的上线时长、平台背景、融资金额等进行分析,说明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水平如何,并且试图做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同时为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提出政策建议。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评估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水平

2、为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

(1)对网络借贷的特征的分析。王紫薇、袁中华、钟鑫(2012)认为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存在如下特征:1.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2.合适的利率水平难以确定3.缺少相关法规规范。艾金娣(2012)认为我国P2P平台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如宜信,并且越来越偏重线下业务。2.开展本金垫付业务。3.市场不断细分。随着行业的发展,国内的网站已推出针对特定借贷人的模式。借贷客户仅限于诚信度较高的高校学生。4.向公益性拓展。国内P2P借贷平台开始涉及公益领域,有些更是纯公益性的。5.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开始进入网络借贷领域。

冯果、蒋莎莎(2013)认为P2P网络贷款平台在我国发生了异化。P2P网络贷款平台应该是为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交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交易平台,扮演居间人的角色。但是,我国现在很多P2P网络贷款平台已经开始直接介入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交易,超出了P2P网络贷款平台的服务范围,使平台的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2)对网络借贷经营模式的分类。陈初(2010)认为网络借贷经营模式主要分成四类。一是以企业网上行为参数为基础综合授信。银行先对贷款企业进行综合授信,然后由贷款企业客户进行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信贷风险由银行和贷款企业共同承担。二是做银行金融业务前端流程的外包服务商。网络信贷企业与国内银行共同拓展合作,主打贷款超市概念。三是“P2P”网络融资模式。四是建立为学生提供贷款的社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确定选题,收集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初稿

2、2022年12月,完成开题报告修改、定稿,收集实证数据

3、2022年1-3月,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撰写工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王会娟,廖理.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制研究——来自“人人贷”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4(04):136-147.

[2]叶湘榕.P2P借贷的模式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03):71-82.

[3]冯果,蒋莎莎.论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异化及其监管[J].法商研究,2013,30(05):29-37.

[4]张正平,胡夏露.P2P网络借贷:国际发展与中国实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2):87-94.

[5]艾金娣.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防范[J].中国金融,2012(14):79-81.

[6]王紫薇,袁中华,钟鑫.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拍拍贷”、“宜农贷”的案例分析[J].新金融,2012(02):42-45.

[7]马运全.P2P网络借贷的发展、风险与行为矫正[J].新金融,2012(02):46-49.

[8]钱金叶,杨飞.中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金融论坛,2012,17(01):46-51.

[9]莫易娴.P2P网络借贷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2):101-104.

[10]吴晓光,曹一.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2011(04):32-35.

[11]张玉梅.P2P小额网络贷款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162-165.

[12]陈初.对中国“P2P”网络融资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0(26):128-129.

[13]卢馨,李慧敏.P2P 网络借贷的运行模式与风险管控[J].改革, 2015(02):60-68.

[14]廖理,李梦然,王正位.聪明的投资者:非完全市场化利率与风险识别——来自P2P网络借贷的证据[J].经济研究, 2016(07):125-137.

[15]俞林,康灿华,王龙.互联网金融监管博弈研究:以P2P 网贷模式为例[J].南开经济研究, 2015(05):126-13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